绿色出行的道路上的挑战、解决方案、总体概况







个人出行与汽车产业正面临史上最重大的变革,这三大趋势——电气化、互联化和自动驾驶——正推动着变革浪潮。它们将共同改变汽车的动力来源、驾驶方式和所有权模式。电气化,即从内燃机向电动动力总成的转变,在全球层面遏制人为气候变化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电动出行势在必行,毋庸置疑。但其普及速度如何?不同地区存在哪些差异?哪些因素——如电池技术和消费者接受度——将影响其普及速度?不同市场环境和政策如何塑造主要汽车市场的解决方案?在电动出行实现突破之前,有哪些短期解决方案能显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本页面将着力解答这些问题,包括深入剖析全球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重点关注中国、欧洲、美国、印度和巴西等核心区域。

道路交通领域在气候变化中扮演什么角色?

道路交通的能源消耗在过去50十年里增加了一倍以上,今天,它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汽车和卡车占了很大一部分——以欧洲为例,它们占了超过20%的二氧化碳总排放量。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必须大幅减少道路交通的二氧化碳排放,直到最终乘用车和商用车完全零排放。

因此,汽车行业的主机厂及其供应商面临着巨大压力,其产品系列必须变革: 主要汽车市场(欧盟、中国、美国)的政府正在采取通过广泛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出行方式的低碳化。 非政府组织和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都在呼吁迅速作出改变。 主机厂也为其汽车的电动化制定了宏伟的目标。

为什么电动汽车如此重要

电动汽车对于真正的零排放出行是必不可少的, 电动汽车是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优先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首先,从能源开采到最终应用,它的效率比其他现有技术高得多。
一旦可再生能源随手可得,电动汽车就是推动当地和全球实现零排放最简便和最有效的方式。

但是,电动化出行仍有若干障碍需要克服,如电池产量的快速扩张、充电设施的充分普及,全面转向可再生能源,这些事项都必须以高度的紧迫性同时推进,欧洲、中国、美国正在设立相应的法律框架和激励措施。

由于日益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法规,汽车生产商必须重点发展电动汽车 – 特别是在欧洲,欧盟委员会计划到2035年禁止销售内燃机,考虑到汽车的生命周期一般为15年,也就意味着到2050年才能停止二氧化碳排放。


为什么电动汽车如此重要

电动汽车对于真正的零排放出行是必不可少的, 电动汽车是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优先的解决方案。 在实际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首先,从能源开采到最终应用,它的效率比其他现有技术高得多。
一旦可再生能源随手可得,电动汽车就是推动当地和全球实现零排放最简便和最有效的方式。

但是,电动化出行仍有若干障碍需要克服,如电池产量的快速扩张、充电设施的充分普及,全面转向可再生能源,这些事项都必须以高度的紧迫性同时推进,欧洲、中国、美国正在设立相应的法律框架和激励措施。

由于日益严格的二氧化碳排放法规,汽车生产商必须重点发展电动汽车 – 特别是在欧洲,欧盟委员会计划到2035年禁止销售内燃机,考虑到汽车的生命周期一般为15年,也就意味着到2050年才能停止二氧化碳排放。


电气化的驱动因素是什么?

向电动出行转型的持续推进,是由环境关切、监管压力以及不断变化的消费者偏好共同推动的。电气化的关键驱动因素如下:

  • 社会意识提升与绿色解决方案需求增长:公众对气候变化和空气质量的关注持续增强。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消费者偏好正转向更清洁、更可持续的交通方式,推动电动汽车普及。
  • 脱碳政策与激励措施:全球各国政府正积极推进减排以达成气候目标,尤其在交通领域实施更严格的法规与零排放强制令。尽管部分补贴有所缩减,但多数市场仍为电动车购置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显著税收优惠、补助金及/或回扣政策,持续推动市场增长。
  • 电池技术革新:电池效率、能量密度提升及成本降低显著压缩了电动汽车售价,使其更具普及性和实用性。
  • 能源安全考量: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引发的化石燃料市场波动,正推动各国及消费者转向电动出行,以减少对石油天然气的依赖。

阻碍电气化广泛普及的障碍有哪些?

尽管电动出行势头强劲,但转型仍面临若干重大障碍,这些障碍持续阻碍着其广泛普及和市场增长:



  • 消费者犹豫与认知缺口

许多消费者仍对电动汽车的性能、耐用性及充电基础设施的局限性持怀疑态度。高昂的购置成本和不确定的转售价值进一步阻碍了消费意愿,而对电动汽车技术和维护的不熟悉,尤其在年长群体中,持续延缓了电动汽车的普及进程。

  • 充电基础设施不足

尽管充电网络正在扩展,但分布仍不均衡,尤其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这引发了人们对续航焦虑和充电便利性的担忧。



  • 原材料供应问题
    锂、钴等关键电池材料的供应仍面临严峻挑战,供应瓶颈与道德争议推高成本并阻碍扩张进程。
  • 电网承载压力
    电动汽车普及加速对电网提出更高要求,需推进电网升级并转向可再生能源,以避免将排放压力从车辆转移至发电厂。
  • 政策不确定性
    政治优先级变动及各地补贴法规差异可能引发市场波动,使汽车制造商难以制定稳健的长期投资规划。

为何许多消费者仍对购买电动车犹豫不决?

尽管气候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政府也出台了旨在推广电动汽车的严格法规,但若干关键因素仍在阻碍消费者转向电动汽车。


成本考量仍是巨大障碍,尤其是高昂的购置成本——电动汽车通常仍比同级别传统内燃机(ICE)车型价格更高,尤其在各国政府纷纷削减补贴的当下。全生命周期成本不仅涉及更高的初始购置价,还包括电池寿命和维修相关的潜在支出。

由于技术快速迭代和电池性能衰减风险,电动汽车的残值同样难以预测,这使得购车对许多人而言成为一项不确定的投资。

实用性考量同样影响消费者信心。续航里程限制与频繁充电带来的不便感,与传统车辆加油的便捷性形成鲜明对比。全球充电基础设施分布不均的现状更使问题复杂化。消费者仍会因所在国家及居住地是否偏远而产生续航焦虑。

最后,个人消费者很少完全理性行事,尤其在购车时。环保意识可能被个人偏好和即时实用需求所掩盖。品牌忠诚度依然重要,消费者往往更青睐以可靠性著称的老牌企业,而非新兴电动汽车制造商。尤其在高端市场,许多买家更重视品牌声望,将车辆视为身份象征。此外,车辆的实际二氧化碳足迹通常对消费者不透明,导致决策更多受个人因素和成本效益考量驱动,而非纯粹的环境因素。

实现电动化所需的必要步骤是什么?

图表:15亿量传统内燃机车的二氧化碳排放

根据最新的“彭博电动汽车展望 2021”,到2040年,投放到市场的新的内燃机汽车将超过10亿辆。 按照目前的消耗水平,它们将消耗约11.5万亿升燃料,从而排放高达270亿吨二氧化碳 - 约占“巴黎协定”中剩余全球二氧化碳的8%。

48V 混合动力是减少这些车辆对气候影响的重要技术手段。 该技术可以便捷、经济地集成到现有的架构中,根据不同的拓扑结构,实际的燃料消耗可降低15-25%。

假设我们为所有未来的内燃车配备 48伏 混合动力,这将节省至少20亿吨二氧化碳 - 是德国202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三倍。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将永远失去这个机会。

出行方式的成功转型需要哪些其他条件?




电动汽车是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中长期最优的解决方案,因为其能源的开采对使用的效果更加。尽管如此,还需要进一步的大规模投资。

同时,从中长期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出行需求都可以由电池技术来满足 - 例如:电动飞机或货船在重量和续航里程方面都有其局限性。 而在个人交通方面,电动出行的全面普及仍需要数十年。 此外,在某些领域电池还不能作为能源使用,其他的技术方案能够且必须发挥重要作用。




这就是为什么不仅需要对电动车进行投资,还需要同时对整个出行领域和其生产领域的替代技术、基础设施和可再生能源进行投资 - 这是为气候保护做出必要贡献的唯一途径。

所以最明智的做法是:鉴定推行电动化,同时不忽视发展其他技术,如 48伏 混合动力。 如此我们可以在短期内实现最大的节约,并在长期内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对于飞机来说,可能采用绿色氢能源或合成煤油。

为什么电动出行在世界各地的发展呈现出不同的增长态势?

电动汽车的扩张与发展受到区域因素的复杂交互影响,导致全球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轨迹。这种差异的关键决定因素包括二氧化碳排放法规、前期成本与全生命周期成本、能源结构以及充电基础设施,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电动汽车在不同市场的可行性和吸引力。

  • 二氧化碳法规:排放标准与碳排放目标仍是推动电动汽车转型的关键杠杆,其通过提高传统燃油车合规成本发挥作用。近期形势变得更加碎片化与复杂化。加拿大等地区持续推行激进的零排放政策,而在监管框架不完善或力度不足的地区,转型进程依然缓慢且参差不齐。值得注意的是,美国乃至欧盟都对其监管措施产生了质疑,给整车制造商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
  • 前期成本与全生命周期成本:原材料成本(如电池组件)以及政策决策(特别是补贴、进口关税和关税政策)显著影响着电动汽车与内燃机汽车的相对成本。在中国,电动汽车在许多情况下已成为更便宜的选择;而在欧美,电动汽车仍比同类内燃机汽车贵10%至50%,具体取决于国家、汽车细分市场以及全球关税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 能源结构:用于为电动汽车充电的电力来源对其环境影响具有决定性作用。挪威及部分欧洲国家等电力结构中可再生能源占比高的国家,相较于高度依赖化石燃料的国家,能提供更可持续的电动汽车选择。这种差异影响着电动汽车的实际效益及其普及速度。
  • 充电基础设施:充电设施的覆盖程度与发展水平是支撑电动出行发展的关键。中国及欧洲部分地区等充电网络完善且便捷的区域,更易推动电动汽车普及。反之,充电基础设施匮乏的地区则面临市场渗透与消费者接受度方面的重大障碍。地域条件与全球趋势的交织,共同塑造着全球电气化的进程与形态。例如,中国在电动汽车销量和可负担性方面领先全球,欧美国家则受制于各自监管环境与市场结构,呈现出差异化的发展态势。而印度虽在传统汽车领域电动化进程较慢,但在轻型电动出行(LEM)领域正取得显著进展。


本地条件与全球趋势的交织,共同塑造着全球电气化的进程与形态。例如,中国在电动汽车销量和可负担性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欧美国家则受制于各自的监管环境和市场结构,发展进程呈现出差异化态势。反观印度,尽管在传统汽车领域电动化进程相对滞后,却在轻型电动交通工具(LEM)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欧洲的电动出行发展如何?

欧洲电动汽车发展格局持续受到严格政策、政治压力和区域多样性的共同塑造,为汽车电气化开辟了独特的发展路径。欧盟激进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是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其规定到2030年排放量必须降至49.5克/公里,对违规者实施重罚,并计划自2035年起全面禁止销售新燃油车。尽管该计划仍正式有效,但近期政策转向与日益增大的政治压力可能重塑其最终实施路径。

主要政治力量——如欧洲人民党——以经济担忧和消费者负担能力为由,呼吁修订或推迟2035年禁令。德国和意大利还主张对合成燃料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给予豁免,凸显出欧洲监管路径日益激烈的争议性。针对行业担忧及部分市场电动汽车普及速度低于预期,欧盟委员会放宽了短期要求,允许汽车制造商在2025至2027年间进行多年排放平均计算,而非强制执行严格的年度目标。
尽管如此,制造商面临的脱碳压力依然巨大。2018年,内燃机动力系统仍以95%的市场份额主导着新车市场。到2025年,电动汽车市场份额将达15%左右,48伏系统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合计占比将达38%。预计到2030年,欧洲将成为以电动汽车为主导的市场,电动汽车将占新车销量的53%。

市场对政策决策的依赖性——尤其是财政激励政策——仍是关键变量。例如德国近期取消购车补贴后,电动汽车销量显著下滑,市场份额从2023年的25%降至2024年的20%。

区域差异进一步塑造了欧洲电动汽车的发展轨迹。在城市密度高、环保法规严格的西欧地区,纯电动汽车已占据主导地位,尤其在巴黎、伦敦等城市的零排放区表现突出。相比之下,东欧市场受限于较低的购买力和有限的充电基础设施,仍高度依赖内燃机汽车和轻度混合动力车,表明其转型进程更为缓慢渐进。

总体而言,欧洲电动化转型仍在推进,但愈发呈现出灵活调整、协商共进与经济现实主义的特征。尽管长期脱碳目标不变,变革的节奏与形态仍将受制于政治意愿、区域条件及消费者接受度——通往2035年的道路注定是曲折而非笔直的。

中国如何成为电动出行领域的推动者——其发展方向何在?

中国已巩固其在全球电动汽车普及领域的领导地位,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中中国占比超过60%。政府政策在塑造这一成就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包括严格的排放法规、补贴政策以及“双积分”制度——该制度对未达电动汽车生产目标的汽车制造商实施惩罚,同时奖励超额完成目标的企业。关键举措如将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延长至2027年,以及纯电动汽车购置免征增值税等政策,使电动汽车得以惠及更广泛的消费群体。

因此,比亚迪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销售商,而蔚来、小鹏等科技驱动品牌则专注于高端功能,如先进的自动驾驶系统、换电技术和互联生态系统,以满足城市科技爱好者的需求。就连小米这样的生活方式品牌也凭借颠覆性策略进军市场,利用其成熟的电子产品专业知识,提供功能丰富且价格极具竞争力的电动汽车。

到2025年,中国新车市场电动汽车占比将达36%,较2018年的5%实现跨越式增长。这一增长得益于完善的充电基础设施——目前运营中的公共及私人充电桩已超600万个,主要集中于上海、深圳等城市中心。此外,中国在电池生产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等企业引领全球产能,确保了成本竞争力与技术领先优势。

中国市场动态正推动电池技术创新,如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原型机等新兴技术,有望实现更高能量密度并降低对稀有矿物的依赖。展望未来,政府提出的2060年碳中和目标为交通领域脱碳战略提供支撑,为氢燃料电池和电动重型卡车设定了雄心勃勃的发展目标。

然而,市场并非没有挑战。充电基础设施虽在扩张,但分布仍不均衡,导致农村地区存在续航焦虑。电池回收正成为关键问题,政府和私营企业正加紧建立可持续的处置与再利用体系。随着消费者期望值的提升,创新至关重要。可定制电动汽车、与智能家居生态系统集成等新兴趋势表明,汽车制造商必须超越交通解决方案,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赢得消费者忠诚度。

印度的电气化之路何在?

在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和市场动态的复杂互动推动下,印度的电动出行格局正迅速演变。然而,这种转型在两轮和三轮车领域比在传统汽车领域更为显著。

轻型电动交通工具(LEM)领域正成为印度电动汽车革命的中流砥柱,并展现出惊人增长态势:从2018年的约40万辆,到今年的约250万辆,预计2030年将达到600万辆。这种快速扩张源于电动两轮车和电动三轮车的实用优势:在提供更低全生命周期成本的同时,对充电基础设施的依赖程度低于电动汽车,并能直接改善城市空气污染问题。

聚焦乘用车与轻型商用车领域,市场数据揭示出显著但渐进的转型轨迹。2018年几乎缺席市场的电动汽车(EV)已开始崭露头角,2025年市场份额约达4%,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25%,反映出电动汽车缓慢而稳健的普及进程。

内燃机汽车仍主导乘用车市场,12V车型在2025年仍占据85%市场份额,2030年仍保持51%份额。但该领域正朝着更高能效积极转变:启停系统应用日益普及,越来越多的内燃机动力总成开始融合混合动力技术。

印度政府的政策对推动并加速这一转型至关重要。FAME II(印度电动汽车加速推广与制造计划第二阶段)通过补贴和支持本土生产,在促进电动汽车普及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不过该计划同样侧重于电动两轮车和公共交通领域,而非乘用车。此外,印度致力于提升可再生能源占比以降低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减少电动出行带来的间接排放。目前化石燃料仍占能源结构的60%(主要为煤炭),可再生能源占比仅约25%。政府计划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50%,为此正加大对清洁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力度。

美国在电动出行领域的发展方向何在?

尽管在电动汽车普及方面仍落后于中国和欧洲,美国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中依然占据重要地位。拜登政府采取的举措——包括《通胀削减法案》等里程碑式立法——曾助力加速发展进程,但随着唐纳德·特朗普在2024年成功连任,政治不确定性正使这一势头蒙上阴影。新政府已释放出逆转多项气候政策的信号,包括可能放宽联邦排放标准,并对化石燃料采取更宽松立场。针对各州燃油车禁令的法律挑战也相继出现,进一步加剧了政策摩擦。

尽管《通胀削减法案》等联邦计划仍在实施,但其推进进程屡遭延误,长期前景愈发不明朗。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加利福尼亚州和纽约州等州政府正持续推进雄心勃勃的清洁能源与电气化目标。这种政策碎片化格局虽维持着部分发展势头,却凸显出联邦与州级政策日益扩大的鸿沟。

到2025年,电动汽车将占美国新车产量的约8%,较2018年的2%显著提升,但近期数据显示需求趋于平稳,尤其在非沿海地区。加州仍占据全美电动汽车注册量的40%以上,凸显出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两党基础设施法案推动的公共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仍在推进,但进展缓慢——迄今仅完成50万个公共充电桩目标的零头。美国国内电池产业持续吸引巨额投资,但缺乏统一的国家战略恐将削弱全球竞争力。

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兴趣仍受油价和气候意识等因素影响,但高昂的购车成本和利率上升正抑制大众市场的普及。汽车制造商正据此调整策略。通用汽车和福特虽公开维持长期电气化目标,但已缩减短期电动汽车投资,并将重心转向混合动力车型,以更灵活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特斯拉凭借专属超级充电网络和强势品牌仍领跑市场,但随着Rivian和现代起亚等新晋品牌扩大产品线,其美国市场份额正逐步下滑。Stellantis等传统车企也采取审慎多元化策略,以应对不确定的监管与市场环境。

尽管技术进步显著,美国电动车市场仍面临重大阻力。价格门槛依然是主要障碍,基础设施建设持续落后于消费者预期,尤其在农村及保守地区。在缺乏明确一致的联邦政策指引下,美国在全球电动车竞赛中丧失竞争力的风险日益加剧——即便部分州和前瞻性制造商仍在持续创新。

巴西汽车产业格局的独特之处何在?

巴西汽车产业格局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生物燃料的依赖,尤其是甘蔗制成的乙醇。这种燃料主导着能源结构和汽车车队,使该国成为全球可再生燃料应用的领导者。因此,电动汽车的普及程度依然有限,2024年仅占新车销量的6%(含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这类车辆主要集中在圣保罗等基础设施更完善的城市中心,但高昂成本和有限的充电网络制约了其更广泛的应用。



政府政策如“Rota 2030”计划旨在弥合这些差距。针对本土电动汽车组装(如比亚迪巴西工厂)的税收减免和激励措施,推动了包括混合动力和弹性燃料车型在内的所有车辆类型的能效提升与排放削减。汽车制造商与能源供应商的合作正逐步扩展公共充电网络,重点布局城市中心区域,为更广泛的电气化奠定基础。

即将签署的欧盟-南共市贸易协定引入了新变量。15年内对90%以上贸易商品取消关税虽将创造机遇,但也引发了对欧洲电动汽车大量涌入的担忧。

为此,巴西政府正协商保障措施以限制电动汽车进口。这种审慎态度凸显了巴西在扩大贸易红利与培育本土新兴电动车产业之间寻求平衡的迫切需求。

无论电动车市场增长速度如何——专家预测到2030年电动车(含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占比最多仅达10%——生物燃料仍将长期存在。随着电动汽车普及,乙醇将与电气化形成互补——尤其适用于重型车辆、丰田卡罗拉等弹性燃料混合动力车型,以及充电网络有限的农村地区——巴西将在全球汽车领域保持其独特地位。

索恩格为汽车行业转型做了哪些贡献?

索恩格汽车是汽车行业向电动化转型进程中可靠的全球合作伙伴,提供各种技术方案,我们的可拓展的系统方案和部件可以为全价值链的所有步骤提供从开发服务到生产设计。


插图: 索恩格汽车针对汽车行业变革的解决方案




无论车辆的能源是燃料、电池还是氢能源,未来几乎所有的动力系统中都有电动机——因此、电机必须尽可能高效、可靠和经济,从而以一种环保的方式满足世界对能源和出行方式的渴求。

未来出行,与您共创.



You are about to visit the external site
http://www.google.de